2018年4月27日,第60期“传媒大讲坛”在新闻学院多功能厅举行。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应邀作专题讲座“大国博弈下的国家战略传播:以中、美、俄为例”。本次讲座由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主持。
程曼丽教授从“战略传播”(Strategic Communications)的概念谈起。战略传播起初是指向营销活动的企业概念,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将其升级为“国家战略传播”:以美国价值观、国家利益和安全为核心诉求,囊括公共外交、国际广播、公共事务以及信息与心理战,通过强化内外传播的系统集成,着力提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安全,以保持和增进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与规则。
程教授认为,美国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2001至2004年,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强化公众外交和对外传播,如“战略影响办公室”、“全球传播办公室”等;第二阶段,公众外交、政府外宣与国防、军事情报部门的对外传播资源全面整合,“国际战略传播”的新理念应运而生;第三阶段,以2010年奥巴马总统向参众两院提交《国家战略传播架构》报告为标志,美国国家战略传播体制基本成形并开始逐步实施。
俄罗斯的国家战略传播始于苏联解体后普京总统对国内舆论分离化困境的应对。俄罗斯通过设立全俄国家广播公司,打击金融与媒体寡头的犯罪活动,收回曾给予外国媒体的特权等举措,逐渐收复失去的舆论阵地,并在西方主导的话语舆论场中突围。2005年开播的“今日俄罗斯”(RT),已发展成为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6.3亿受众的国际知名媒体。程教授强调,媒体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俄罗斯在危机应对思维中,超越新闻专业主义并以国家为主体布局传播战略的经验,是中国国家战略传播的重要参照。
自2009年中央发布“24号文”明确提出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中国国家战略传播不断有新举措。2009年《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办,2011年新华社北美总分社进驻纽约时报广场,2012年央视北美分台在华盛顿开播,2017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V)成立,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组建。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资金投入,加快了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硬件建设。不过,主体信源并未成为主导信源,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落地效果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程教授认为,在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国际传播的主体已超越传统媒体的范畴,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由个体、组织、政府与媒体(包括社交媒体)联动的系统共建工程。
通过对中、美、俄国家战略传播的观察和分析,程教授指出,在国际关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作为顶层设计之下的一种协同式传播,国家战略传播正在助力各国政府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传播效果,推进大国的外交战略。
围绕着中国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和国际传播硬件建设之外的话语建构等问题,新闻学院学生与程教授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董天策院长总结时说,程曼丽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从世界格局的高度来审视中、美、俄的国家战略传播,为我们同学带来新的视野、新的高度,能够帮助我们同学开阔眼界、拓展格局,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