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29 08:35 作者:刘旭圆 摄影:江瑜
赵月枝教授谈“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的跨文化主体性构建”

2018年9月28日上午,第六十二期“传媒大讲坛”在新闻学院多功能厅举行。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国家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赵月枝应邀作专题讲座“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的跨文化主体性构建——兼谈如何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次讲座由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主持。

赵月枝教授诠释了新闻传播研究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建设关系到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和教育的主旨­——培养什么人和为了谁的大问题,这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赵教授指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希望以自己的理论思考和学术实践抛砖引玉,探讨如何实现新闻学与从西方引进的传播学重新整合。

(赵月枝教授讲座中)

赵月枝教授结合自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经历,把建设有全球视野和中国主体性的学术过程当作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跳农门—到城市—回乡村”,这是一个城乡关系的视野;“出国—到西方—回国”,这是东西方学术关系的视野;“逃离新闻实践—学传播理论—回到家乡做新闻与传播学术实践”,这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视野。

赵教授谈到,要在世界历史和东西方关系视野中理解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的发展路径,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扩张和反帝反殖历史背景以及中国近现代从改良到革命历史语境下,中国经历了“资产阶级新闻学”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演进;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西方传播学被引入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面临挑战。在“新时代”,要把中国新闻传播主体性的确立当作一个“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赵月枝教授指出了西方批判传播研究的三个盲点:一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盲点与偏颇,对后殖民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尤为如此,冷战意识形态和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强化了对国家的批判,而不能看到国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及特定的国家形成历史。二是文化、身份认同上的盲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自己分析的历史时间“零点”定义为资本主义崛起,不能处理前现代文化传统的意义和影响。三是城市中心主义和乡村盲点。中国经历过土地革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城乡关系是中国最基本的权力体系,这就需要城乡关系视野,城乡关系视野是中国学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都市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局限,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探讨,赵月枝教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传播与政治经济权力关系的相互构建,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聚焦的是传播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在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中的碰撞而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形式与实践这一过程的相互构建。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文化转型”,核心是不孤立地研究中国,更不是本质主义地看待“中国文化”和“乡土文化”,而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当不同文化相遇或碰撞时,彼此相互深刻影响,同时被锁进了一个痛苦的跨文化传播过程,这对解释当下中美经济政治关系有重要意义。

在提问与互动环节中,赵月枝教授解答了关于我国当下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研究方向、研究视野等问题,关于如何培养多样化、全球化的研究视野,赵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建议同学们在做学术选题时要做“自己有感觉的题目”,不应被学科化所规制,要有一个整体性的视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学生提问)

董天策院长总结时讲到,赵月枝教授的讲座,展示了立足于中国的批判传播学研究博学而思辩的风采,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脑洞大开、拓展思维空间,打开新的学术视野。

(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主持讲座)